|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成为中秋佳节的食品和礼品。) ^! A; ?- u1 U$ o
1 H5 l3 k1 J" ^" H3 v, J/ e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则广泛流传的民谚,道出了中秋之夜我国城乡人民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中秋欣赏明月和品尝月饼,都是喜庆团圆的象征。月饼起源于唐代的祝捷食品。唐高祖武德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于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打开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皎皎空中的月轮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与群臣一起分吃圆饼。
6 @$ k7 ~0 f: A; Z" @7 E& R2 d1 n& { _$ y# }. W0 x
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于宋代才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明代,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叙很多。《宛署杂记》中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元。《熙朝乐事》记载:八月十五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意。这天晚上,千门万户举行赏月家宴。有些文人雅士则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西湖苏堤之上,游人成群结队载歌载舞,与白天没有什么两样。
* w3 e( _* a, \% C8 c/ |: ~* ~
& c, a# r. y7 F0 X1 o' j 时至清代,月饼更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中秋食品,制作越来越精细。有的月饼面上和包装盒上,精印着嫦娥奔月、月宫丹桂、喜鹊闹梅以及双喜等花纹图案,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咏月饼的长诗,其诗有云:“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长诗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相赠送及设家宴赏月,叙述无遗。清代宫廷中秋祭月,是在庭院中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案上放置一个特大的月饼,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分得一块月饼品尝,名曰:吃团圆饼。清代宫廷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直径二尺左右,重约二十斤。
. w2 b( p3 w" E7 z) U; b8 U- j# X7 _* k* R
现在,月饼的品种繁多,风味因地而异。就口味而言,有甜咸麻辣等味;从馅心来讲,有五仁豆沙芝麻火腿等馅;按饼皮分类,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若按原料与制法等分,除传统的酥皮月饼之外,还有果蔬月饼、冰皮月饼、药膳月饼、海味月饼等等。从产地分类,全国可分为京式津式广式苏式潮式五大类月饼。京津月饼,外皮香脆可口,以素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广式月饼的外皮与西点类似,以内馅讲究著名,轻油而偏重于糖;苏式月饼的外皮层次多且薄,酥软白净香甜可口,油糖并重且偏爱松酥,潮式月饼皮面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人们把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千门万户合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若有亲人因远在天涯海角而缺席,我们不妨借用苏东坡的名句寄予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