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DLED光源照明设计与模拟分析(图)2 E4 R. H/ ^# T5 p& _. p- h0 Z
发光二极体(LED)从原本仅能应用於指示信号及景观装饰,提升至照明领域,原因在於磊晶、製程、封装等整体技术提升,促成LED亮度增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LED真能取代其他光源吗?这是目前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仍须一段努力方可实现固态照明。 一、LED照明设计
* X- i5 ] J& @) q0 { 长久以来大眾对於照明品质非常重视,不仅要求空间照度充足,还要空间照度分配均匀,才不致於造成眩光及配光均匀度差异太大,造成空间舒适度下降。所谓照明品质乃是改善眩光、空间照度、相对色温、演色性、配光均匀度等。造成人眼感到不舒服之光线均称为眩光,眩光分为三种即直接眩光、反射眩光与背景眩光。直接眩光因光源直接入射眼睛所造成,人眼的直接眩光区为自垂直面45°~80°,如图一所示。: s- g( V7 f7 ~7 ^/ s
, j4 |" R7 k G$ {+ E% Z, s( c5 R
图一、人眼的直接眩光区% h* _6 ~0 Q1 G4 d
光线充足与否即是照明领域定义的空间照度问题,不同照明环境下空间照度亦有所不同,一般室内空间照度要求需达500~750 Lux,而空间照度大於500 Lux时,人眼就不易產生疲劳现象。演色性为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相较於太阳光底下的呈现比,其最佳值为100,一般室内照明要求则需要高於85。2 K9 u, c& v7 a- c5 R9 \" n6 A
空间光线分佈称为配光均匀度,常见配光均匀度定义方式为(1)室内最低照度除以平均照度;(2)室内最低照度除以最高照度;(3)室内平均照度除以最高照度,一般评定空间配光均匀度之好坏,会以0.8为一基准。色温定义为黑体辐射之光色,黑体在不同温度下所幅射出之光色,与光源之光色接近时,则定义光源之相对色温为此黑体的温度。7 I) Q7 M/ y* A
6 {/ }% Q% S# h图二、光源色温与被照体照度比较图- z6 o/ a- M; O* k& s! C: O
一般照明方式,可分为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全般扩散照明、半间接照明及间接照明。直接照明由於设计容易及运用方便,是最常见的照明方式,其缺点是容易產生眩光及配光均匀度差。8 J) K; V( j1 @( V, I! [7 p
- n8 O. s+ A! g# c(a)直接照明
( M* o" a$ P( K4 d9 J( M' p
2 V- f- k8 _5 U* d8 @ N2 ^% z$ g9 }(b)半直接照明
3 ]( f5 w4 G0 |. g' }5 t1 i
( o2 r6 ]# a* ]! t# T( T/ L8 u(c)全般扩散照明
L+ q$ G' _4 X& j: k( A J) J- f . N+ @" F- U* O; C4 l# g: T/ O& H
(d)半间接照明) n5 @1 S8 q% L* M c
+ V/ `+ i; x1 F: ~
(e)间接照明
. J# _- P. D6 P* s图三、各种照明方式
! v2 s3 ?# f/ N, |, P! N$ N 二、LED照明光学设计
0 `3 U& C9 H# v, @3 @. X 本节使用三种配光曲线之LED灯具,来说明不同灯具造成空间照明品质之差异,图四为不同灯具之配光曲线比较,它们分别是Narrow Angle、Parabolic、Batwing三种配光曲线之灯具。
) q. o! V" g G1 r. {- I
; i+ t( Y8 u E; L {# Y图四、三种配光曲线之LED灯具8 Y. K) g5 d2 B) _$ y
而不同配光曲线对空间照度分佈的结果如图五所示,其中(c)Batwing的照度分佈较均匀,整体空间照度差异不会像Narrow Angle那么大。(a)Narrow Angle灯具之最大照度明显是优於其他两种灯具,可惜整体之配光均匀度低於另外两种灯具,这就是所谓在追求照度提升同时,若没有设计好光线分佈即会產生问题,造成光能量之浪费,这是设计时必须注意的事。表一、二、三所示为三种灯具运用於空间中之配光均匀度数据整理,可使读者更了解其意涵。
# U6 i4 O( j+ U( }
' O, Y- |" A- x* }1 h+ e(a)Narrow Angle# \6 A. v' S' a- B+ @, m
! ~( l( l( v$ U% R: X' t
8 ^; A3 {# ?: B' |2 J光电工程师 17:54:04
3 p, x+ o: M" U, g4 U: M睡觉(c)Batwing) b2 O0 x" Y% p! l; j7 S
图五、三种灯具之空间照度分布图& v* \" Y/ T# K2 {! b
表一、Narrow Angle灯具配光均匀度& S/ w- v; o8 f5 I: `+ a B1 i
0 p7 ^" t! \$ V# q' s2 n9 p
参考文献
5 ~3 s8 W) E8 o 许招墉编译, “照明设计,” 全华科技图书, 十一月., 1999.
( }7 @: m, I4 E4 W3 p! I 日本照明学会 Lighting Handbook
9 j+ A$ h& A% z 石晓蔚, “室内照明设计应用,” 淑馨出版社, 十一月., 1997.
2 v$ b# o5 d6 s) A 何正伦, “照明与照明设计,” 三泰出版社, pp. 129-149, 二月., 1994.* L9 \6 V$ P" F3 e! k. [# V
汪孝慈, “照明品质与眩光评估模式,” 中华民国照明学会, vol.18, no.2, pp. 26-30, 十二月., 2001.
- B6 }* m0 s' t7 {$ }+ F) R( Q4 X 黄哲平, “照明设计,” 东华书局, pp. 247-277, 一月., 19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