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参考压力测试笔记:
按EN60079-1标准,腔内充8%乙烯,测参考压力:
非驱动端点火时结果:
位置0 |
1 |
2 |
0.51Mpa |
0.81 Mpa |
0.51 Mpa |
0.53 Mpa |
0.91 Mpa |
0.54 Mpa |
0.55 Mpa |
0.97 Mpa |
0.55 Mpa |
驱动端点火时的结果(就记了两次数据,懒了)
位置0 |
1 |
2 | ||
0.56 Mpa |
0.53 Mpa |
33.98µs(压力上升时间) |
0.72 Mpa |
1.314ms |
0.55 Mpa |
0.53 Mpa |
162µs |
0.57 Mpa |
149µs |
1.原本我们想按EN60079-1动态静态各测五次。而且是驱动端和非驱动端都点。这样的话总共要测2x5x2=20次。我们这次预测减少了测的次数,设计者对产品外壳强度已经留了余量,相信压力比测得值再大零点几产品外壳依然能承受。于是每个状态测三次(国标要求),而且产品动态只点了非驱动端(因为静态时很明显是在这头点测出的压力大。不知最终认证是否认证公司能认可减少次数点,得问问),综上,我们总共点了2(两端静态)x3 (3次)+3(动态两端)=9次。
2.点火的对面最远处压力最大。
3.在非驱动端点时,看起来测得次数越多,压力也越大(可能是腔内越变热的缘故),但这不是规律!在驱动端点火时,发现测出来值并不是按点火次数增长---实验室工程师说这叫‘不稳定’。看来有些测试没有规律可循,实验室说这类测试甚至会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比较大,这几日是雨天,不知晴天测出来结果如何,想必差别不会太大,否则标准会严格定义环境要求。
4.压力上升时间小于5ms,说明有压力重叠(15.1.2.3有说明)。据说要测压力重叠配气比较麻烦,要三元气体(空气,甲烷,氢气),而且比较难混合好(我记得氢气是往上跑的,莫非每个气体跑的地方不一样,各占着自己的领地,难混?)。可惜下周没时间去实验室学习了。
5.因为我们的产品需测三个点的压力,实验室的隔爆罐放不下,就在外面接线做了,花了实验室一些时间。看这次的实验结果,即便有两个腔而会有压力叠加,仍然是点火对面处的压力最大,所以下回就布两个或一个压力点够了,直接放入隔爆管做省事!如果就布一个压力点,产品上打四个孔就行!
6.实验室是通过氧表看氧气值来测定乙烯含量,通过换算,得出8%乙烯值对应的氧气值,公式为:21%x(1-8%)=19.2.其中21%为一般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
7.正因为此公式,设计的同事考虑C2H4---3O2,即一个乙烯恰好和3个氧气充分反应。按X=21%x(1-X)/3,计算得出X=6.5%。这样有可能在这个浓度下测得压力值最大,但是,后来测得结果出人意料,这个点压力测得值很小。不知理论上如何理解才好?
8. 参考压力4.4~9.9%乙烯,静态测参考压力时,是按从上到下浓度做的,不知认证机构是否认可?得问问!
在浓度6.2%时,第一次测得值有1.06,但实验室认为这个值不太合理,重点测得0.78.据说可能是气体没有混合好或者没有充满造成的。
乙烯浓度(氧表值) |
位置1 |
位置2 |
.9% |
0.88Mpa |
0.56 Mpa |
9.4% |
0.84Mpa |
0.55Mpa |
8.9% |
0.76Mpa |
0.56Mpa |
7.6% |
1.02Mpa |
0.59Mpa |
7.1% |
1.0Mpa |
0.56Mpa |
6.5% |
0.52Mpa |
0.45Mpa |
6.2% |
0.78Mpa |
0.5Mpa |
5.7% |
0.73Mpa |
0.48Mpa |
5.2% |
1.06Mpa |
0.62Mpa |
4.7% |
0.44Mpa |
0.41Mpa |
9.教训啊教训:尽管测试前和实验室沟通了打孔个数,和孔尺寸,仍然没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为产品壁厚超过7mm,而传感器只有7mm长,无法拧到产品腔内,所以多余的长度做成了沉头孔,我们准备了16mm直径的沉头孔,结果传感器加上套筒尺寸约有24mm,我们至少要准备25mm的沉头孔,最好是30mm,越大越好!
传爆测试笔记:
1. 我们的产品GB,EN,FM,CSA标准都得符合,测试按如下准备了:
1)GB,EN 间隙设计要求已满足标准,按隔爆面长度 max. 115 %, 间隙at least 90 %准备,37%H2做传爆。
2)FM间隙不满足标准要求,按增大间隙1.5倍,至少80%的要求,间隙按至少1.2倍准备样品。充入4.4%-9.9%乙烯做传爆。
3)CSA间隙也不满足标准要求,按增大间隙1.2被准备样品。充入37%H2做传爆。
现在看来,EN标准的传爆不用做了,CSA的间隙样品更严酷,气体与EN相同。那么FM的测试是不是甚至也不用做了呢?同样的间隙,氢气被称为‘more sensitive gas’,是否比乙烯恶劣而不用做了呢?等下周乙烯传爆结果出来后再问问其他专业人士。
2. 按37%的H2测传爆时,测到第四次,有小的爆炸声音,我们紧张是不是产品测试失败了。实验室工程师开罐检查,初步判断不一定是我们产品问题:爆炸声音较小,产品漏气不严重。于是在火花塞的接线头上压了橡胶条,重测三次没有引爆,认为测试合格。实验室说得不是很明白,猜测可能是火花塞引起了外部空气的燃烧(线头的铜线都露着,没有绝缘),不是产品内部传爆。我在防爆标准论坛里问了,人家说,有可能猜测的原因是对的,也有可能是火花塞和产品接地不好(不懂原理,唉,下回测试看看是否产品放在罐里时不能可靠保证接地),也有可能是实验室开罐操作,前几次测试积累的热量有没了,后面才测三次不能保证通过,应该在加了橡胶后再测五次才保险。我们打算产品测完拉回来好好检查一下,按论坛里专家的说法,“幸运”的话,如果传爆了,我们能找到传爆的些许痕迹。看检查结果如何,即便找不到痕迹,我心里总有点担心,郁闷当时没有多测两次。
昨天设计的同事对我说,其实爆炸就是流体的原理,这是个很有趣的理解,不过我既不懂流体,也不懂爆炸,中学学的化学理论也忘记了。理解这些原理真是有点困难。
|关于安规|小黑屋|安规QQ群|Archiver|手机版|安规网 ( 粤ICP13023453-10 )
GMT+8, 2024-11-6 13:39 , Processed in 0.0533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