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 发表于 2011-8-10 11:27

标准解读山西老陈醋“勾兑门”

  8月6日,中广网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播出了“市场上山西陈醋95%为醋精勾兑、多添加防腐剂”的消息,将山西老陈醋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信息:山西所产老陈醋产品安全可靠,不存在多添加防腐剂,超范围、超限量滥用防腐剂现象,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放心食用。 

  但官方的回应收效甚微,在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的当下,“勾兑”“防腐剂”这样的字眼挑动着网民敏感的神经,网民的愤怒、质疑、辩解、追问等声音是网民寻求真相的呐喊。



  “愤怒和谴责派”: 

  打翻了的“醋瓶子”流出的异味 

  学者指出,醋精勾兑的醋会对人体的口腔、胃肠道造成一定影响,引起身体不适,严重的还会灼伤喉咙,对孕妇、老人、小孩这些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危害更大。长期大量食用过度勾兑的食醋甚至可能影响到腹中胎儿。 

  事情的悲剧性在于,如果不是业内人士透露,我们尚不知居然高达95%的市场陈醋原来都是醋精勾兑而成。更让人黯然的是,醋精勾兑这一行为并不违法。2000年,我国出台配制食醋国家标准规定,配制食醋必须是指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也就是说,勾兑醋并未犯规,国家有勾兑醋的标准,允许企业勾兑,允许加入食用冰醋酸。当然,是加入食用冰醋酸还是加入工业冰醋酸,老百姓就不知道了。 

  现在,这个“醋瓶子”被打翻了,引起舆论的声讨。勾兑醋的问题之根本在于两点。其一,检测之失。冰醋酸分为食品级的冰醋酸和工业级的冰醋酸,但是食品级的冰醋酸和工业级的冰醋酸,我国现在还检测不了。换言之,即便生产企业用的是工业冰醋酸,不仅老百姓发现不了,连监管部门也无能为力。其二,标准之失。根据行业内的“配制食醋标准”规定,“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但吊诡的是,有关部门从未对配制食醋和酿造食醋给出明确鉴定办法,企业在生产配制醋时是否加入了不得小于50%的酿造食醋根本无从鉴定。如此一来,所谓的“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有什么意义? 

  更让人无语的是,行业标准配制食醋(也就是配制食醋国标)的主要起草单位居然是一家企业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而这家企业的产品为酱油、食醋、料酒和调味剂等,生产食醋企业参与制定配制食醋国标,并且主要由其起草。这样的标准,岂能是靠谱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了醋,如果配制食醋国标由少数企业操纵,公众的参与权得不到保障;如果国标名存实亡,具体规定难以求证;如果检测手段滞后,分辨不清何谓工业醋精何谓食用醋精;再如果监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公众就只能饮用危害身体健康的醋精勾兑醋了!(现代金报 王石川)

  “辩解和追问派”:

  为“勾兑漩涡”中的山西老陈醋一辩

  对于公众来说,一方面要对“病从口入”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不必见风就是雨,尤其是不必对添加剂的使用闻之色变。对于造醋行业来说,虽然媒体报道的打击面有些过大,但市场上以次充好的现象和不合格产品的确存在。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爆出:市面上的山西老陈醋95%都是勾兑醋。醋精本身不含营养成分,勾兑比例掌握不好,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酸性过大会对人体的口腔、胃肠道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灼伤喉咙,特别是对于孕妇、老人、小孩会引起刺激性反应,长期大量食用过度勾兑的食醋甚至可能影响到腹中胎儿。国家目前虽有所谓配制食醋的标准,但尚无手段检测出勾兑的是不是工业级冰醋酸以及勾兑比例是否合乎标准。

  这真是一番“触目惊心”的描述:勾兑醋占95%,勾兑比例难以把控,一旦过界就会伤人,而国家标准无奈其何。可以想见,当此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公众为此深度焦虑之际,这番描述一出,“95%的醋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印象就会在很多人心目中形成,享誉日久的山西老陈醋马上就深陷信任危机,时刻面临灭顶之灾。然而,通过对多家媒体的报道互相印证,再仔细咂摸王副会长的所有言说,却发现他要表达的意思和经过媒体引导后公众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致。

  按照王副会长的说法,目前市场上流通着三种醋:真正的老陈醋;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按比例配制而成的调味醋;工业冰醋酸勾兑而成或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醋。真正的老陈醋当然没有问题,没有任何添加剂,自带保鲜性能。第二种醋虽然有冒用“老陈醋”之名的不规范行为,但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添加剂,食用安全是有保障的。只有第三种醋是带“毒”的,过量使用添加剂,或者用工业冰醋酸造醋,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是必须认真检测、严加封堵的。

  说起来,后两种醋都是勾兑醋,占到了市场的95%。至于说其中的有毒醋占多少比例,并无全国性的数据。但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的最新检验数据可为参考:全省11市125家食醋生产企业636个批次产品,合格598个批次,不合格38个批次,合格率为94%,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检出率仅为0.3%。如果以此为据,山西食醋企业的产品质量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不堪。当然也有人质疑山西方面自查结论的可靠性,而且其他省份也有企业冒山西老陈醋之名生产销售,全国范围内的食醋质量和安全系数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

  无论如何,媒体营造的“是醋就勾兑,勾兑就有毒”的逻辑有误导公众之嫌。是记者没听懂王副会长的意思,还是记者成心歪曲他的意思,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能够影响公众消费心态的社会公器,在事实并未完全搞清之时,就通过“标题党”式的做法刺激公众的恐惧心理,一竿子扫倒所有的造醋企业,是不符合新闻规范的,也是不负责任、不足为训的。

  对于公众来说,一方面要对“病从口入”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不必见风就是雨,尤其是不必对添加剂的使用闻之色变。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用好了有益无害。现代食品工业离开添加剂,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严格执行安全标准,杜绝过量添加和错误添加。

  对于造醋行业来说,虽然媒体报道的打击面有些过大,但市场上以次充好的现象和不合格产品的确存在。为了公众的安全,当务之急是建立检测工业冰醋酸的标准,不能在一片混沌中连有毒无毒都分不清。更要加大检测力度,把那些添加剂使用超标的醋赶出市场,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还要规范商标的使用,是调味醋就标明是调味醋,绝不能打老陈醋的招牌。总之,是骡子是马各归其位,市场才能井然有序。(北京青年报 李星文)

  “反思和建议派”: 

  打破“醋坛”问到底:食品安全焦虑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构成庸常生活的“七种武器”。在这些家常要素中,“醋”又因其独特韵味,有了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延伸。于是,吃醋有了别样味道。在历史更迭和文化演进中,“醋坛风波”被演绎出万种风情: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有为红颜薄命陨醋坛。 

  文化影视中,每每从破碎的“醋坛”里,溢出的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的凄美绝艳,但是生活的真实,有时却残酷得不带半分诗意。当有一天,一个散发着浓烈醋酸味的现实意义上的“醋坛”被捣翻后,你会发现,这里并没有熟悉的惊艳故事,只有令人添堵让你愤懑惶惑的“事故”。 

  这种“内讧”式曝光,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食品安全问题,再也经不起任何“偶然”了。每次貌似“偶然”的问题暴露,最后几乎都能引起一次全行业全产业的整肃和新生。只因,外界看到的“偶然”,而业内而言多已是业界共识,虽上不了台面,却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按照此类事件的一般流程,一个偶然引爆点(比如利益失衡下的“内讧互掐”、内鬼爆料,比如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引来一次舆论大哗,当事者一再辟谣、负隅顽抗,质监乃至司法等公职部门姗姗介入,“谣言”被证实,此次问题被迅速解决。幸运的,或可带来制度性反思,行业自净刮骨疗毒,而更多的则是在事后灭火式应急补救后,更多隐性问题被遮蔽,留待下一个偶然触发点。 

  若要不留隐患,一次肃清,或许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死缠烂打精神。这次,不妨也打破“醋坛”问到底:作为山西醋业协会副会长,作为资深业内人士,王建忠的爆料真的是无中生有?动机何在呢?新闻后也当地网友跟帖:“这是当地很多人知道的事实,陈醋的主要产地在清徐县。而清徐很多醋厂被外地收购了。为扩大产量就大量造假!”请问这是否属实;而山西醋业协会以及质监部门辟谣时,话也没敢说满。只谨慎表示,该省全年产量60万吨,很多标注“山西陈醋”的产品,并不全是山西生产的。但是仅此就能卸责了吗?当地有多少小作坊式非正规生产企业,在进行醋精勾兑?用的到底是食用还是工业用冰醋酸?添加剂标准是否有调整的必要性,检测手段是否有升级的紧迫性? 

  这些显然都需要尽快给出权威而让人信服的答案。否则,到底是王建忠在“造谣”,还是当地行业协会和质监部门心虚?民众依然“不明真相”。而食品安全焦虑,则可能在这样的信息混沌和不信任情绪中,疯狂滋长。(红网 李晓亮)

  勾兑醋“现身江湖”拷问国标之失 

  如果事实真如王建忠所说,市面上大量的醋都是醋精勾兑而成,则摆明了是一种消费欺诈行为,理当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然而,这种行为为何长期大行其道却无人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似乎已不算新闻,但是,几乎整个行业长期干着欺诈消费者的勾当,却只要媒体不曝光就受不到重视得不到处理,还是让人不免感到愤怒。 

  勾兑醋“现身江湖”,与质检品质低下、食品监管缺失自然脱不了干系,但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此似有不公。一来,食用醋企业很分散,监管难度本身不小;二来,国家允许勾兑醋生产销售,违法的边界只是勾兑比例是否超标,以及勾兑醋精是否工业级冰醋酸,但是这些尚无手段检测出,自然也就无从监管。所以,勾兑醋大行其道,首先需要拷问还应该是配制食醋国家标准。相比此前被聚焦多时的全球最低奶业标准,配制食醋、配制酱油等调味品国家标准,实在很有一比。 

  人没了,发展就毫无意义;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安全也是国家安全。难以理解的是,在并非没有更好替代品的前提下,为什么要允许配制酱油、配制食醋这样的怪东西合法存在?这些纯化学物质,除了能提供一些类似的调味口感之外,并不具有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却只要监管跟不上,就必然损害公众健康。在酿造酱油、酿造食醋历史悠久技术发达的前提下,反而允许厂商改而利用化学物质简单调配出化学调味品,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倒退吗? 

  倒退也便罢了,只要监管得当,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杜绝厂商欺诈行为,那消费者至少还可以用脚投票;可真实的情况是,国家标准虽然煞有介事地规定醋精添加比例不得高于50%、不得使用工业级冰醋酸等,检测技术却完全跟不上,有规定等于没规定。在根本无法有效检测出醋精添加比例以及是否工业级冰醋酸的情况下,急着推出配制食醋国家标准,无疑是对公众健康的极大不负责任。道理很简单,除非你能够并且确保对配制食醋进行有效监管,否则根本就不该给勾兑醋大开合法之门,公众生命健康是不容儿戏的。 

  勾兑醋在市场中畅行无阻,绝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结果,而是劣质国标与劣质监管合力之下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制定该标准的中国调味品协会,没有理由更没有权力代替公众,在用化学品配制出类似酿造的味觉与忍受化学品危害生命健康之间做出“要味道不要命”的选择。(新华网 舒圣祥)

  走出陈醋勾兑门需切实行动 

  陷入“勾兑门”的山西陈醋,无疑又掀起了一场餐桌上的风波。这个时候,公众需要冷静和理性,有关部门需要行动和回应。 

  食品安全领域“勾兑门”接连上演,搞得一些知名品牌很是灰头土脸。 

  肯德基的“醇豆浆”原系豆浆粉冲泡而成,味千拉面的“骨汤”乃是汤料加水勾兑而成,更为惊人的消息来自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之口:市场上销售的真正意义上的山西老陈醋不足5%,消费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兑的。对此,山西省有关部门迅速回应:山西所产老陈醋产品安全可靠,不存在多添加防腐剂,超范围、超限量滥用防腐剂现象,可以放心食用。 

  有道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醋既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为千千万万人所选购使用,一旦有问题,其危害将是巨大的,而其暴露的几率,也必然是极高的。无论爆料者还是“护驾者”,其实都道出了同样的问题:市场上存在假冒山西老陈醋的现象。 

  经过多轮问题食品案件的科普,人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常识:但凡大量添加的东西,常常是成本低、成品快、利润高、危害大的玩意,比如工业酒精、三聚氰胺等。勾兑老陈醋也如法炮制。据介绍,正规液态醋的酿造周期在28天左右,山西陈醋更是需要两三月甚至一年,而用冰醋酸或者醋精勾兑完全不需要发酵,只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生产,由一个月简化为一天,其生产成本和产品品质缩水程度可想而知。更有甚者,为降低成本牟取更大利润,连食用醋酸都不用,直接用工业用冰醋酸滥竽充数。 

  如果说不法商家的勾兑行为,稀释了其自身的道德血液,是因为有利可图、诱惑太大,那么目前的监管机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有空子可钻的条件。其一,造假者有打擦边球的机会,2000年出台的国标规定,配制食醋必须是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虽然同时加了一道“紧箍咒”:企业在生产配制醋时不得使用工业冰醋酸。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企业会来个“选择性执行”,以生产调味醋的合法幌子,掩盖其用工业冰醋酸的非法勾当。 

  其二,监管者面对造假行为很可能无可奈何。目前虽有所谓配制食醋的标准,也有不准使用工业醋酸的禁令,但却成了“无牙老虎”。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手段和检测能力下,既不能确定勾兑比例是否合乎标准,也不能查出勾兑的是不是工业用冰醋酸,这也是人们对陈醋勾兑问题最忧虑所在。 

  陷入“勾兑门”的山西陈醋,无疑又掀起了一场餐桌上的风波。这个时候,公众需要冷静和理性,有关部门需要行动和回应。假冒比例到底有多大,勾兑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急需深入调查取证,分析和治理食醋产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深层问题,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公开,向公众作出真诚负责任的交代。(京华时报 李力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标准解读山西老陈醋“勾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