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中的哲理(zt)
英语习语中的哲理1: You can't 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You can't 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
You can't 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的意思就是说不能不劳而获。用中国话说,有播种才有收获,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类似的英语说法叫No pain, no gai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书第22页写道:"Did you ever consider how ridiculous it would be to try to cram on a farm--to forget to plant in the spring, play all summer and then cram in the fall to bring in the harvest? The farm is a natural system. The price must be paid and the process followed. You always reap what you sow; there is no shortcut."
以上都是自然法则,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尝试着走捷径,试图拿“免费”的东西。比如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AOL公司在超市门口派送免费的上网软件,说可以免费试用3个月,然后再取消也可以。结果我用了三个月后去取消,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就被他们扣了1个月的钱。想想我用1个月的钱上了4个月的网,我降低了警惕。看到他们网上说写信也可以取消,我就写信取消,谁知道两个月帐单还是送上门来。打电话去问,AOL公司说根本没有收到信,死无对证!再比如,有一次去商店购物,商店说可以免费赠送一年的杂志,我就留下了信用卡号码。谁知道一年后帐单寄来了,打电话过去,他们说那份广告上有“微雕”般的小字注解:一年后如果读者不主动打电话来取消,就默认要续订,就要扣钱。而就算我拿了“免费”的杂志(这种杂志多为销量低的垃圾杂志),我在这一年来也不看的。从此,我再也不拿需要留下信用卡号码的免费的东西。
再比如在科研中,说穿了,很多老板不是科学家,是生意人。给了你钱,就要计算合算不合算,眼睛里看到的只是每天有多少工资流到下属的腰包,从不看每天自己从下属身上盘剥到多少东西,也不看实验室下属一个人撑起一个能养活十个当地人(比如美国人)的课题。对于文章,最好自己越少出力越好,只要看到有新的杂志出现,就鼓动下属写和本课题组工作毫无关系的综述,抢占别人的地盘。可是,写综述都是下属写的,写完了以后这样的老板把“包”转给“二道贩子”修改英语,他自己又干了什么?市面上还有种学术掮客,号称认识出版社的编辑,想和你合作写书。结果你写了绝大部分内容,提供渠道的人坐享其成,这不是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吗?
我的发表文章情况见http://zhenmafudan.ycool.com/post.465764.html。我一直很清醒地意识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曾经,我接受老板的任务,叫我帮助别人测数据,合作出文章。但是做着做着老板变脸了,说那是别人的工作,你自己第一作者的文章呢?这番话也许有点道理,但是我知道,只要我辛勤付出,无论是做自己第一作者的文章,还是帮助别人进行实验,一定会有收获!他的心理就是最好快速测几个数据就有名字,屁颠屁颠的,但是我知道,不想花时间就不要答应和别人合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与人合作,我虽然不是第一作者,但是我学会了怎样和人合作,进行了leadership development,能够真正take initiative and make a difference。实验室里只要我出手干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干不好。这就是我发表文章中有十多篇第二作者文章(和二十多篇第一作者文章)的由来。
最近我一直在与人合作,给别人做新的实验。如果我为了让自己在表面上看得光鲜(即做了实验后成为第一作者),为了让老板更“满意”我的表现,我尽管可以提出:我为合作者做的数据单独“取”出来,另文发表以我为第一作者的文章。虽然世界上很多人就是喜欢这样“偷”别人课题的,或者说“越界”侵占合作者领域的,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认识到做人就是要有原则(integrity):当初说好帮别人,就要帮到底,是谁的课题就是谁的课题。这世界上不能不劳而获:如果我试图把自己的数据“取”出来,的确能发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但是那是“小文章”;合作方少了我的数据,也不能发到预期的杂志上,至少工作不完整。而如果能够把我的“付出”和合作方的“付出”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发一篇正宗的“长文章”。这就是You can't 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给我的启示。
不劳而获(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的后果就像一个人在野外放火一样,最后火会烧回来烧到自己!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书第37页说:"It is simply impossible to violate, ignore, or shortcut this development process. It is contrary to nature, and attempting to seek such a shortcut only results in disappointment and frustration."比如说,你为“学术掮客”服务,每个星期打理他的所有审稿任务,表面上他“赚了”,但是编辑部知道他这里审稿快捷后,不断把稿子塞过来审,“水涨船高”。等你扛起大旗、带着实力走了以后,你看“学术掮客”能够负担这些已经“水涨船高”的任务吗?
英语习语中的哲理2: Don't make a storm in a teacup等
Don't make a storm in a teacup.
Make a storm in a teacup意思就是在茶杯里造出大风暴来,兴风作浪,小题大做。Don't make a storm in a teacup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在茶杯里造出大风暴了,不要小题大做,等同于Don't stir waves in a ladle。我发现这个英语习语非常有哲学含义和可借鉴性。
落实到科研上,比如说你用红外测了一组样品,看到图谱有点区别,就煞有介事地说区别很大,可能是由“强相互作用”引起的,提出了一个模型煞有介事地解释观测结果。可是再次重复实验,发现数据又没有任何区别了,都在实验误差范围内。这种煞有介事的行为就叫做make a storm in a teacup。
再比如,你给你的老板干活,并给他的同事或者上级署名。当然,做球给别人打总要点“形式”,于是该同事或者上级一看到你做实验有少许不规范的地方就冲到你老板的办公室里去打小报告,意思是他尽了监督的责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你写了文章给你老板的同事或者上级“过目”,结果他看到有个错别字也冲到你老板的办公室里去打小报告,意思说他尽了作者的责任,做事情夸大自己的贡献,没有他地球都不转,这种行为就是make a storm in a teacup。
Don't beat a dead horse.
Don't beat a dead horse的意思是说,马已经死了,再打死马也没有用。好比说你合成了一种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组成的影响,做了10%,30%,50%,70%,90%的影响,发表组成对催化效果影响不大。文章已经发表后,你的老板“灵机一动”,叫你看看组成40%的催化剂效果怎么样,这不是所为beat a dead horse吗?10%,30%,50%,70%,90%都没有区别,40%会有什么区别?有点小区别,能发文章报道这一个“单薄的”数据吗?
再比如有科研者花了两年时间研制出一系列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发表了一篇相当长的全文。文章发表后,有好事者拿了其中一个样品,利用某种表征手段“做做看”,花了半天时间,证明全文里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这样地beat a dead horse,“大部队”已经走掉了(即主要文章已经发表了,“销售”出去了),现在就一个数据能发文章吗?
Don't reinvent the wheel again and again.
轮子是古代人早就发明的,用不着现代人一次一次地发明轮子,“兜底翻”。现在一些人做实验就是喜欢搞“兜底翻”,实验条件没有固定好,没有事先设计好实验就仓促上阵。结果,到整理文章的时候一会说这个化学品过期了,那个样品没有提纯,那个真空度不够,那么数据不确证,结果一遍一遍地“兜底翻”,“又回到原点”了。
以上只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证明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命题”。比如说别人文章里已经说这种有机合成方法合成出来的效果好,你有必要机械重复别人的实验然后发文章说“我们重复了别人的实验,发现效果的确好”吗?
第三种reinvent the wheel again and again的情况是毫无目的和结论的讨论。比如说两个资深学者在讨论问题,每次都是一个人(A)提出同样的问题,另外一个人(B)给出同样的回答,引述同样的文献,然后A如第一次听说该文献般地倾听。然后B提出同样的建设性思路,最后讨论停止了,没有后续安排,没有time line,也没有任何结论,过了几年也不见发一篇文章。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以前中期考核的时候,有的同学说他下一步要做这个点子、那个点子、后一个点子、下一个点子,可是最后没有一个点子做成的。你与人合作,别人为了“激励”你,往往说可以出这篇文章,那篇文章,起码PRL,起码PNAS。你的老板总是叫你同时做这个、那个,恨不得你有三头六臂,结果最后竟然没有一件事情做成的。英语习语说得好: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Good horse should be seldom spurred.
这句话的意思是: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一些海外华人教授的名声怎么样,网上有很多评论,在这里我不一一转述。口口声声说什么催学生是为了项目负责,为学生的负责,这全是胡扯。说什么为项目负责,哪一个国家的项目?这不是活脱脱外国人的狗腿、监工吗?再说“为学生负责”吧,如果真的为学生负责的话,就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果他“选择”被奴隶一样地使唤,那么这是他的命。如果他选择成为一个“自我激励的”(self-motivated)的工作方式,还用得着你这个“奴隶主”催吗?催学生只能造就一个磨子里刻出来的机器人,你能造就“千里马”吗?“千里马”需要你拿鞭子抽吗?
的确,一些学生被“催促”,最后成为了教授,但是又怎样?人活在世界上不应该为了得到特定的“位子”,而是要成为一个“自*由人”,而不是被“异化”的“囚徒”!在电影《勇敢的心》里面,英国民族英雄华莱士在战场上对百姓说:“如果你们战斗,你们也许会消亡。如果你们逃跑,你们也许能活下去,但是也不过多活几年。让我们为自*由而战!”
Don't 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意思就是说不要节约了“小钱”,觉得自己“赚了”,而丢了“大钱”却还不知道。比如说你打破了一个烧杯,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把烧杯丢掉,买一个新的。但是有的人就是喜欢把烧杯碎片收集起来花一天时间把烧杯碎片接成烧杯,“节约”了一个烧杯的钱。他却不想想不但“浪费”了一天的高额工资,还少测了一天的数据。
再比如你去外地开会,提前三个月订飞机票没,买到了廉价的飞机票。后来你的老板责怪你没有和他一起出发,以至于不能在目的地机场一起打的,损失了30元人民币。但是他从来也不想想由于他没有及时订飞机票,导致飞机票的价格比你飞机票价格还高500元人民币,更不用说他自己花了一天时间托人找飞机票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