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ka2004212 发表于 2008-7-23 09:28

铜线束绞值的变化

在电线制程中,例如我们14AWG铜丝的绞距在44mm,根数41,做到成品后就小于44mm了,根据机台及工序的多少来确定,但这类似的是否有公式可以计算呢?那我们最初设计是否可以大于44mm的束绞绞距,请大侠们指点。

xiang_er 发表于 2008-7-23 15:02

kaka2004212 发表于 2008-7-23 16:46

SJT类的是参照UL758?

xiaoxiangtongzi 发表于 2008-7-25 09:31

SJT14AWG的铜线绞距,UL62里规定是44mm没错(UL62 -2006   Table3),
但是通常,大家都会再做小一点,留点余地防止绞距偏大(我们通常做31~39mm),
绞距都是在绞线机器上设定的,
具体用什么公式可以计算,还真没研究过。
请教下cableyzf老兄,看有没有好方法?

kaihuashi 发表于 2008-7-25 13:23

这就要根据经验来设计了,设备不同绞出来的绞距也会有所差别,所以要长期行的抽样测试,来取得准确的设计数据,这是唯一的办法

cableyzf 发表于 2008-7-25 15:00

引用第3楼xiaoxiangtongzi于2008-07-25 09:31发表的:
SJT14AWG的铜线绞距,UL62里规定是44mm没错(UL62 -2006   Table3),
但是通常,大家都会再做小一点,留点余地防止绞距偏大(我们通常做31~39mm),
绞距都是在绞线机器上设定的,
具体用什么公式可以计算,还真没研究过。
请教下cableyzf老兄,看有没有好方法?
.......
XIAOXIANGTONGZI兄,你太客气了。
铜线的绞距变化是肯定的,除非你能够在芯线绞合过程做到百分百退扭,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变化。
可以这样来假设:
铜线绞距为A,芯线集合绞绞合绞距为B,集合绞工站没有退扭,并且绞合方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同
则:集合绞绞距和铜线绞距的倍数比例为:N=B/A(一般情况下,B比A大)
因为没有退扭,因此在集合绞绞合一周时,芯线本身也会旋转一周,相当于铜线又绞合一周,因此绞合倍数变为N+1,因此绞合后绞距为P=B/(N+1)=A*B/(A+B)
相反的,如果集合绞绞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反时,则相当于反向旋转一周,换算后P=A*B/(B-A).
以上为理论计算值,但是实际过程中,铜线由于受到本身扭绞强度和绝缘束缚的缘故,会阻碍上述的理论变化程度,因此实际的绞合节距应该在变化前的A值和理论计算值之间,但是变化趋势还是不变的。
大家可以印证一下,还有就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由于退扭程度以及原理不同会有差异。比如放线部分旋转的笼绞机、叉绞机、管绞机和收线部分旋转的盘绞机以及绞距逐渐变化的2段式单绞机,其变化程度都不同

kaka2004212 发表于 2008-7-28 08:16

楼上分析得十分有道理,我马上去算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铜线束绞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