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市场需求方分析
认证市场需求方分析1999年全世界颁发ISO9000认证证书排行榜上,中国位于第六名;而在2000年中国迅速上升到了第一名,成为世界上颁证最多的国家。经初步的估计,中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持证数可能超过5万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已经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参与国际竞争的“号码牌”。
按企业规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只在其分厂做质量体系的建立工作。另一类是做贴牌生产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达到购货方的质量标准而建立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而目前在取证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就是后一类中小企业,它们一方面自身实力不够雄厚,无法独立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但是又急于获取贴牌生产的资格,特别是有几家类似企业同时竞争一个项目时,ISO9000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就成为了制胜法宝。
按企业取证动机可分为三类:其一,为了追求市场效果,片面强调“拿证”。其二,“拿证”是第一位,但是希望顺带把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其三,把管理体系的建设作为第一位,体系完善了“拿证”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也有些企业,不会去“拿证”,但是会参照有关标准建立并完善自身企业的管理体系。
认证市场的供应方分析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膨胀,各式各样的认证咨询机构也应运而生。但是,由于中国认证市场还没有一套较规范的法律控制,认证咨询市场出现了许多问题:
认证机构经营方式完全商业化导致ISO9000证书的公信力逐步降低
在利润的驱使下,国外认证机构甘冒每年高额的罚款而抢占国内市场,国内认证机构也日益泛滥。被审核的企业也因为选择余地越来越多而逐步占据交易的主动地位,对认证机构施加无形的压力迫使放低获证要求,最终形成钱证交易,ISO9000认证的技术门槛荡然无存。
咨询业泛滥助长ISO9000制度的消亡
由于咨询公司在国内一夜间遍地开花,从业人员近万名,其中好多人员的素质根本就达不到从业标准。加上咨询公司恶性竞争的加剧,各公司之间不断的压低价格,使咨询的质量进一步下降。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ISO9000证书将会形同废纸,其制度本身也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认证机构与咨询机构业务混淆
“认证不能做咨询,咨询不能做认证”是行业内的规矩,但是实际上很难去完全杜绝。事实上,认证机构只是一个服务性公司的角色,然而,现在很多认证机构却有着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就很难杜绝在对企业评定发证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放水”现象。
规范发展认证咨询业的建议
这类不规范、不负责的市场运作,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格认证大打折扣。对于咨询认证市场的不规范、咨询人员不负责的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国家加强对认证咨询市场的监督管理。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认证咨询业的长久发展需要多方的努力,政府应该时刻进行监督管理。
认证行业需要自强、自律。各认证单位应保持固有的职业道德操守,完善咨询人员的后续教育,对认证企业采取跟踪负责制度。目前认证咨询业自己的行业协会正在酝酿之中,这将加强认证咨询行业的行业自律,倡导良好的从业风气和服务标准。另据了解,注册咨询师制度也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长期以来对认证咨询公司没有配套的约束机制和奖赏惩罚机制,很容易让素质差、质量低的咨询公司和个人“逍遥”在备案之外。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实施咨询机构备案制度的同时,尽快建立注册咨询师制度,这将使咨询市场的管理更趋全面和规范,为认证咨询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保证。
企业转变“取证”行为,切实建立起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要在挑选咨询认证公司的时候,要选择有影响力,在认证行业中口碑较好的机构。不要因为贪图成本的低廉,选择那种专业素质不高、不负责任的机构。而在与咨询人员合作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使其详细的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加强与咨询人员的沟通。不能一揽子全交给对方,在整个贯标过程中,都要努力配合咨询认证单位作好贯标的工作。
对咨询认证市场的展望
若干年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将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普及,届时认证机构的主要工作重点将着重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监察和复评。因此,企业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更要不断的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同样,认证机构也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一支工作严谨、态度诚恳、服务周到的审核队伍,为组织提供优质的认证服务,全面提高我国的质量管理水平。
温馨提示:点击办公室名字可以查看该办公室更详细资料。 不错,目前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记得,以前考ISO三标一体化内审员证书的时候是那么的容易,连题都不会做,也拿了个证书回来.
随后,外审前被老总强迫出去再委外培训,1200/天
想起也有点讽刺,那家破咨询公司的培训老师培训了差不多半年,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废话.
倒是在短短的两天培训时间中,了解了很多,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三标一体化. shi是这样的情况1 ,我在你说的这个行业做了一年咨询,两年多认证,现在准备换行了,同感 目前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问题已经形成,就不好改变了,大家都已利益为最高目标当然就会这样了。
除非将拿证的门槛提高,并且取消一大批低品质的、低素质的机构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问题说得没有错。可是认监委批准的机构近200家,完全市场化的运作,靠监管是不能起作用。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认证机构又成为大爷式的工作模式,对企业老说其实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矛盾!
所以,我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市场起作用,市场对企业的管理、产品质量的要求才是最企业做好的关键,认证公司本身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或许几年后,认证行业会随着企业自身的提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自身素质低,咨询业务质量差的公司和人员自然就淘汰了。
所有存在的问题在于“发展中”。 引用第0楼zhou459于2008-01-18 10:26发表的 认证市场需求方分析 :
认证市场需求方分析
1999年全世界颁发ISO9000认证证书排行榜上,中国位于第六名;而在2000年中国迅速上升到了第一名,成为世界上颁证最多的国家。经初步的估计,中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持证数可能超过5万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已经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参与国际竞争的“号码牌”。
按企业规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只在其分厂做质量体系的建立工作。另一类是做贴牌生产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达到购货方的质量标准而建立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而目前在取证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就是后一类中小企业,它们一方面自身实力不够雄厚,无法独立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但是又急于获取贴牌生产的资格,特别是有几家类似企业同时竞争一个项目时,ISO9000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就成为了制胜法宝。
按企业取证动机可分为三类:其一,为了追求市场效果,片面强调“拿证”。其二,“拿证”是第一位,但是希望顺带把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其三,把管理体系的建设作为第一位,体系完善了“拿证”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也有些企业,不会去“拿证”,但是会参照有关标准建立并完善自身企业的管理体系。
.......
拿证的企业还会监督吗? 认证还能走多远
页:
[1]
2